如何透過故事提升學生理解及表達能力?

言語治療師常常鼓勵家長多與小朋友說故事,因為說故事可以提升兒童的理解能力、詞彙數量、句式表達/連接詞運用、敍述能力、解難能力、推理能力及創造力! 好處多不勝數! 那可以怎樣訓練以上所提及的元素呢?讓言語治治療師一一解釋。


1.提升理解能力


家長可按兒童的能力說一個完整故事,然後用六何法 (何時、何地、何人、何事、如何、為何)等問題向兒童提問,例如:呢個故事發生喺幾時架(何時)?喺森林發生咗咩事呀(何事)?兒童聆聽故事除了能提升理解能力外,還可以提升兒童的專注力及記憶力,因為兒童需要專注力才能專心聆聽故事,需要記憶力才能記下剛聽完的故事內容,然後回答問題。


2.提升詞彙數量

家長說故事時可特別強調、解釋重點詞彙,或利用提問加深兒童對詞彙的認知,例如故事中提到「哥哥十分期待媽媽回家,可是媽媽回到家後才想起她忘記了買一盒鐵甲人給哥哥,哥哥知道後非常失望。」家長可特別強調「期待」和「失望」(情緒詞彙)這兩個詞語,問兒童「點解哥哥覺得失望呀?」,「失望係咩意思呀」,「失望同唔開心有咩分別呀?」,「失望、唔開心、傷心、呢啲我哋叫做咩嘢呀?」藉此可加強兒童對新詞彙的認識,擴展兒童的詞彙網絡。


3.提升連接詞運用


家長說故事時可特別強調故事中運用到的連接詞,或利用提問加深兒童對連接詞的理解,例如故事中提到「雖然天很黑,就快落雨,但是哥哥出去時沒有帶雨傘。」家長可問「雖然天很黑,但是哥哥怎樣呢?」,要求兒童用完整句式回答「雖然但是」,然後可邀請兒童用此句式造句。

4.提升敍述能力

家長說完一次故事,可跟兒童討論一個完整故事需要包括甚麼故事元素 :背景(時、地、人)、起因、經過、結果、感受/教訓,然後請兒童重述故事一次,家長再與兒童討論他說的故事是否包括完整故事元素。家長可延伸故事活動,問兒童是否曾經歷過故事人物相似的事情,邀請兒童使用故事元素講述事情,可提升兒童的說話組織能力、敍述能力。

5.提升解難/推理能力

家長說故事時可多問兒童「點解、點知、點做」的問題,如「點解小白兔唔見咗兔媽媽呢?」「你點知小白兔好驚呀?」可測試兒童是否能想出原因,又或者請兒童猜猜接著的情節會發生甚麼事情,這也可以訓練他的推理能力。另外,可以請兒童說出解決問題方法及避免方法,如「小白兔唔見咗媽媽,咁可以點做呀?你試講三個方法呀」、「咁點做先唔會唔見咗媽媽呀?」這樣的提問可以訓練兒童的解難能力。

6.提升創造力

家長可以不說出故事的結局,請兒童根據故事情節發生的過程,聯想及自創三個不同故事結局,一來可以訓練說話組織,二來可以訓練兒童的創造力﹗